Search

看到北師美術館《不朽的青春》臺灣藝術史展覽大排長龍,想起潘家欣老師的這段話。長路漫漫,但還是有許多人...

  • Share this:

看到北師美術館《不朽的青春》臺灣藝術史展覽大排長龍,想起潘家欣老師的這段話。長路漫漫,但還是有許多人在努力。

#舊文重溫
#據說今天延長到八點

--

身為美術老師的潘家欣,在新書《藝術家的一日廚房》中,用輕鬆詼諧的口吻,介紹了臺灣史上二十六位應該被記得、卻時常被遺忘的藝術家。在序言中,她這樣解釋自己的寫作理念:

「本書後來大致定調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近代藝術家書寫,書中收錄的美術家出生時間最早從1871 年開始,最遲的則出生於1920 年。他們出生、成長期間,正逢日本現代化、臺灣被殖民的過程,也經歷了二次大戰,親見國民政府來臺後的屠殺戒嚴,無論是生活模式、語言、國籍、政治意識的轉變,都是天翻地覆的一代。」

「政權環境的劇烈更迭,激發美術家思考自己是誰、從何歸屬?生命輕如鴻毛,而那些沉重不堪、那些絢麗美好的,我們又該如何去記憶、去思量?這段近代史脈絡,形成臺灣創作意識的重要養分。美術家的創作,是為自己的一生、也為時代留下註腳,而我們何其有幸,可以欣賞到這些心血結晶。」

「我試圖以時下流行的次世代語言來闡述美術家生平、轉譯生硬的專有名詞,作為通俗讀物,本書的書寫方式並不如學術論文那樣隨時註明出處,而是將參考資料統一放在最後章節,為求生動活潑,更增加了許多趣味性的口語,所以讀者在閱讀這本美術大補帖時,不妨想成是某一種形式的說書。」

「我傳述的故事雖有所本,但是因為經過轉述再轉述,故事便會添加許多血肉、生出更多羽毛來,如果因為這本書,使你對其中的藝術家產生好奇、開始去追尋一路留下的線頭,如果你也因此而念念不忘,這本書的目的便達到了。事實上,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,經過家屬指正,內容也修補了一些過去專欄書寫的闕誤,讓我驚覺還有大片空白亟需彌補,更有許多畫家資料散佚待尋。我期待更多讀者的迴響、更多補遺與修正,繼續拼湊那段破碎而豐富離奇的藝術史頁。」

「是的,這段歷史非常離奇,藝術史與社會、政治、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,作為殖民地的臺灣,卻因為殖民母國的建設,意外搭上了亞洲近現代化的高速列車,並且在極短時間之內,迸發出極為驚人的創作能量。而當時的臺灣畫家,心中懷抱的夢想,不只是成就個人在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而已。雖然畫家彼此間多少有些競爭意識,但是大多數人更秉持要全體『共好共榮』的憧憬。我們讀了那麼多西洋藝術經典,但可曾看過一整群藝術家互動如此親密、相知相惜的盛世?又何嘗讀過如倪蔣懷那樣捨己為人的偉大故事?」

「講得俗一些,這就叫做先人風範。」

「再說一個笑話:十多年前,吾友陳允元棄法律從文學,他說要去念臺灣文學所,當時幼稚的我大吃一驚:『蛤?臺灣哪有什麼文學?你頭殼壞掉啦?』」

「很好笑吧。那就是十二年……不、十六年來國家教育給我的視野:文學只有中國文學、美洲文學、歐洲文學,臺灣是沒有文學的。」

「可是真的嗎?」

「同樣的,我知道現在隨便路上抓一個人,問他什麼是臺灣美術?路人的反應仍然還是:『蛤?臺灣美術?』如果遇到對藝術有興趣的人,可能會講出朱銘,看過電視劇《紫色大稻埕》的人還可以說出個郭雪湖(然後口誤說成郭雪芙這樣)。不過,講到西洋美術的話,隨便一個臺灣民眾都可以說出畢卡索、達文西、梵谷,有些人還知道羅丹。」

「我想說的是:故事沒有經過一而再、再而三、不厭其煩的傳頌,那就不會成為經典。」

「我們這一輩人,應該要如地毯式轟炸那樣去推廣臺灣美術,應有一千個作家去寫陳澄波,要有兩千個老師在學校裡談顏水龍,要有三千篇網路文章分享〈恐怖的檢查〉,戶外教學應走訪三峽清水祖師廟、郭柏川故居或是李梅樹紀念館。讓臺灣近代最重要的藝術影像,如同世界名畫〈蒙娜麗莎〉一樣,普及深入眾人的視覺記憶地圖,讓故事鮮豔地活下去吧,一代又一代。」

*潘家欣,《藝術家的一日廚房》,大寫出版,2019。
*▎博客來 ☞ http://bit.ly/2XRW5LL
#說書 #閱讀日常 #藝術 #歷史記憶


Tags:

About author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都有使用定位地圖和導航的經驗,目的地上方顯示的經緯度,標誌著我們在地球上的位置,讓我們得知自己所身處的街道和相對的位置。 不過,尋找地球刻度的過程,卻得回溯到五百年前的地理大發現時代,經緯度的尋找、發現乃迄於確立,整整花了一代人的心血。這些尋找地球刻度的先行者,從測量太陽、月亮和天象的過程中,逐步摸縮出一套準則,最後才有了航海鐘的誕生。 那知識呢?我們可以有測量知識的辦法嗎?資訊要如何轉化為知識?幸虧人類世界有一種叫做「書本」的東西,它是用來承載知識的載體和媒介,渺小的人類就可以利用書本來測量知識。 知識是沒有邊界的怪獸,我們很難為它畫出疆界來分類。我們只能倚傍書本作為閱讀和理解知識的起點,利用書本系統地或化約地學習一套知識。 被捧讀在手上、諷誦於心上的書本就如同具體的導引,透過書本所標明的頁數和章節,我們可以得知還需要多少時間,我們可以習得這套作者給出的知識,我們得以安排閱讀的行程表。 那麼,要怎麼測量書本呢?開數、裝幀和設計是知識的表皮,許多讀者是受到書本表皮的吸引而展讀。對書本內部所蘊藏的知識進行測量的工作,則得依賴「書評」,書評可說是知識這張航海圖上的定位。 我們認為,書評是一張入場卷,邀請讀者一同審視知識。書評訴說著作者的意圖、寫作的策略和傳遞的訊息,直指書本內中的誤解和謬誤,同時又訴說書本透露的專注與創見。
如果閱讀是生活的態度,那書評絕對是優雅的試煉。 投稿、合作案請洽: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